在我看来,乡村振兴确切是一个关系中国全面发展,并关系最终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大事。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实行乡村振兴战略这局部文字并不长,有400多个字,一共八九句话,但是内容非常丰硕。乡村振兴战略跟中央提出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也就是与经济、政治、文明、社会、生态五方面的全面建设是严密地接洽在一起,而不仅仅是关于农业的生产和农民的生活,还波及到更多内容。从乡村要振兴这个角度看,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将来农业农村和全部国家发展过程中必须抓好的一些重大问题。我谈一下我个人的认识。
义务编纂:张义凌
总书记在不同的场所曾经屡次讲到,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有着实切实在的内容。他之前就已经明确表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坚持和完善,必需坚持和完善四个基本要点。
在深化改革背景下,本届人大立法修法义务沉重,三农领域尤为突出。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未来的五年的立法打算中,就包括耕地占用税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的制定和修正。
有些地方还有七、八年第二轮承包就到期了,还有些地方会长一些,到二轮承包期满后再加上30年,大略是在本世纪中叶的2050年以后,所以总书记说再延长30年这个时间节点和我们实现强国目标的时间节点是契合的。他说等我们建成现代化强国后可以再研究实施新的农村土地制度。同时,他还强调我们党的农村土地政策是稳定的。
一是农业到底放在什么位置,农村到底放在什么位置,这部门内容做了非常精确的指引,强调在今后的若干年中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家看到十九大报告中讲到优先发展的只有三处,第一处是讲农业农村要优先发展,第二处是讲教导要优先发展,第三处是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对我们今后若干年内实现现代化、建成现代化强国来讲,这个定位非常重要。
就像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那样,咱们当初最突出的问题仍是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而这种不均衡和不充分最突出的体现在农村。因而在实现古代化强国的目的进程中,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显然是无比必要的。
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明确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紧紧端在自己手中,这不是新话,但针对当前的局势它有非常深刻的新含义。
那么到底如何振兴乡村?12年前,就是2005年,中央制订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时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五方面请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化、村容整齐、治理民主。这次也提出了五方面要求,要求更高了。过去讲生产发展,这次讲产业旺盛,过去讲生活拮据,这次讲生涯富饶,过去讲村容整齐,这次讲生态宜居,过去讲管理民主,这次讲治理有效,当然同时也提到了乡村文明这条仍旧要坚持下去。认当真真地依照这个要求去做,乡村振兴就必定可以逐渐达到目标。
第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农民家庭,是承包本集体土地的法定主体,其余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取代农民成为农村集体土地的承包主体。我们的《物权法》划定得非常明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不动产和动产都属于本集体成员集体所有,农民之所以能成为承包集体土地的法定主体,因为他是本集体土地的主人。不是本集体的成员可不可以经营农村的土地?当然可以,在三权分置的前提下租赁土地、流转土地的经营权。
我想缭绕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问题,谈谈本人的见地。
中国的粮食已经从2004年到2015年实现持续12年的增加,去年粮食产量有所减少,仍然是历史上第二个程度最高的年分。今年的粮食产量估量与去年并驾齐驱。正是因为持续的丰产丰收,也轻易产生这样的观点,认为我们的粮食已经不成问题了,粮食问题没有必要再这么器重了。但是回想我们改革开放将近40年的过程,我们曾经阅历过几回粮食生产的大起大落。一旦粮食产量滑坡想要再拉上来,是要费九牛二虎之力的。中国的食粮滑坡容易爬坡难,我们要防止粮食生产呈现大的稳定,影响国家粮食保险,影响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平安。
这样看来,十九大报告对我们过去一贯强调的重大基本原则问题都是再次重申,表白了更加坚决的志愿。
十亿以上人口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城乡结构的变迁、城乡居民的散布到底有什么规律,世界上还没有现成教训可以参考。对中国来说,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农村农民到底会发生什么变化?中国实现现代化以后,城乡格式和城乡居民的分布是什么局势?这都须要我们自己去摸索。恰是因为这样,中央才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
68岁的陈锡文又有了新角色,这位中农办原主任、全国政协原常委将履新全国国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下称全国人大农委)主任委员,3月19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这一任命。
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什么要改?要到达什么目标?讲得非常清晰。为了保障农民的财产权利,为了强大集体经济,这对于健康地推进农村正在深刻的产权制度改革存在非常重要的领导意义。
以下为发言实录:
第三,十九大报告还明确指出了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矛盾,并且明确提出了如何解决这些抵触的基本思路。报告对于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矛盾强调了两方面。一是关于农民的就业和增收,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农民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民开辟就业空间。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会使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都发生深刻的变化,使得中国在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征程中有着更加坚实的来自农业农村和农民基础。
在深入研究农村问题的同时,陈锡文一直被外界认为是中领土地与农村政策决议的主导者、军师。他的中心观点包含,落实党对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坚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许诺,并尽快落实到法律和制度上,坚持实行土地用处管制,从而切实掩护耕地,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比方,首先提出了“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天性问题,因此始终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个话并不是新话,但是现在讲,有它的特别意思。因为现在中国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已经降到只有8.5%左右,农村常住人口按去年的统计已经减到42.6%,还不到5,www.379191.com.9亿人。正因为这样,可能会发生这样一种见解,因为农业比重的降低,农村人口的减少,农业的重要性、“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是否也会随之降低?但中央依然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非常明确地针对着在四化同步发展的过程中农业还是一条短腿,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农村还是一块短板的突出问题。
十九大报告还明白提出了要坚固和完美农村基本经营轨制。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全称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系。我个人以为,这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改造获得的最重要的制度性结果,充分体现了宽大农夫的智慧和才能。对于农村基础经营制度,从前三十多年来中央的文件中曾经有过不同的表述,曾经讲过要稳固和坚持,也曾经讲过要保持和完善,这次十九大的报告则提出强固和完善,进一步强调了党中央对坚持履行农村根本经营制度的信心。
此次陈锡文前去任职的全国人大农委是全国人大的10个专门委员会之一,其职责是接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引导,研讨、审议和拟订三农范畴各项议案,以及相干的法律起草,同时对国务院及各部委的有关行政法规、决议和命令进行正当性审议,行使破法监视权。
第一,从世界上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来看,未见得农业在GDP中比重降落,农业人口减少,就一定象征着乡村必然衰败。我们到经济发达的国家调查会发明,尽管他们的农业比重很低、直接从事农业的人口很少,但是乡村仍然是一派祥和安定的气象。这表明农业在现代社会中比重降低、农业人口减少,不一定意味着乡村注定要衰落。
据我所知,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文件和党代会报告中,素来没用小农户这个概念。在我个人看来,中央十分苏醒地意识到,在今后相称长的时光内,一家一户经营的小农户在中国社会中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历史景象,短期内不可能把它完整毁灭掉。
1968年,陈锡文下乡到黑龙江出产建设兵团,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在校期间,他开始加入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的考察研究运动。1982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中国社会迷信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工作,1985年调入国务院农村研究体系,先后担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央所长、国务院发展研究核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央副主任等职务。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曾经提出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联并久长不变,那个时候大家就始终在关注长久不变是什么含意?有没有期限?有期限的话多长时间?从哪一天开端算起?这几个问题在十九大报告中都已经明确答复了,到第二轮承包期满后再延长30年。总书记对这个问题做了非常精辟的说明,他说之所以现在提出二轮承包期满后再延长30年,由于这个时间和我们实现强国目标的时间节点相符合。
第二,对当前正在推进的农村改革和发展,十九大报告给出了更加明确更加精准的指导。那么,既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什么叫乡村振兴,怎么才干做到乡村振兴?十九大报告给了非常明确的指点,这有几个方面可以体现。
第一,从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表述能够看出,我党一贯强调要坚持的一些重大准则问题,这次有了更动摇的表述。
第一,必须坚持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因为只有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制,才存在家庭去承包集体的土地以实内行庭经营这种形式。假如农村的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存在了,家庭承包经营也必定就不存在了。
只管农村实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已经有30多年时间了,但是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之后再延伸三十年。我最近到各地农村去调研,农民对这个决定是异常拥戴的。
把农民的土地作为农民的第一就业空间,但仅仅靠这些土地解决不了农民就业,因此要让农民到城镇到非农产业去就业,这是他们的第二就业空间,但现在看仅仅靠第一第二就业空间还不够,还要开拓农民的第三就业空间。就像中央讲的那样,要增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农村的新工业新业态,让农村在耕地之外能为农民发明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多少年农村发展的网购、电商、乡村游览、乡村养老摄生等,都为农民供给了新的就业机遇,也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增收渠道。
生于1950年的陈锡文,自18岁起至今的50年来一直在三农领域工作,后成为中国土地改革和农村经济领域最主要专家及决策制定者。此番前往全国人大农委履职,必将对未来三农立法产生重要影响。在今年两会期间,陈锡文曾倡议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2003年,陈锡文出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并于2010年1月出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直至2016年转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今年3月18日,他入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大家都晓得,党的十九大讲演提出了七大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翻新驱动发展战略、农村振兴战略、区域和谐发展战略、可连续发展战略、军民融会发展战略。其它六大战略以前多多少少都有提及,然而乡村振兴战略是第一次提出,为什么这次不提新型城镇化策略反而要提城市振兴战略?我想这是党中心正确掌握了中国国情跟发展阶段所作出的断定。
二是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过去对农业现代化讲得比拟多,农村现代化基本没有讲,提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是对全面振兴乡村非常好的诠释。
第四,土地经营权流转正在逐步成为越来越多的现象,但是经营权无论如何流转,土地的承包权仍旧属于原有的承包者,这一点不能转变。
建设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一方面要通过土地确权等形式,让承包了土地的农民对于流转自家的承包地更加踏实更加有信念,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小农户提供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装备的服务。好比通过耕地托管、代耕、购买社会化服务,让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现代技巧设备能更好地服务于小农户的生产,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有些农民兄弟在问,过去强调要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增长收入,最近几年更多的是在讲让进城务工的农民返乡创业,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实际上是因为时在变、势在变,每个阶段做法不一样。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曾经有过乡镇企业异军崛起,解决了大批的农民就业问题,但到九十年代中期当前乡镇企业匆匆的退潮了,于是很快又崛起了规模宏大的民工潮,最近几年大家又感到到新进城的民工数目在下降。下一步应该更尽力地为农民创造第三就业空间。
作为农民好处的悍卫者,陈锡文对于诸如对城市人口是否能购置农村宅基地等问题观点赫然:“非农民就基本不应当想可不可以买,这长短分之想”;对良多处所推行的“城镇建设用地增添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农民集中寓居”等,都给予了否认,认为其用意多在于扩展城市建设用地的范围,在国度同意的耕地占用指标外,谋求更多的建设用地的指标。
二是十九大呈文强调要加强农村的基层基本工作,重要指的是两个方面,第一是乡村的社会管理,这次文件强调农村社会管理要凸起自治、法治和德治相联合,在农村不仅要充足施展村民的自治功效,而且要增强法治和德治的作用。第二,强调要培育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夫的“三农”工作步队,这在当前农村人口构造产生深入变更的背景下尤为主要。
去年年底,陈锡文曾流露出目前正在推动的“三块地”改革试点进展:征地制度改革难度大,近期难以拿出改革成果,但是宅基地和群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会拿出改革成果。
陈锡文对于农村经济向有深入研究,凭借1984年与人合著的《农村经济改革的系统考核》、1986年与人合著的《公民经济、新成长阶段与农村发展》、1988年主持并执笔实现的《农村经济改革的中期纲领》,曾前后三次取得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正像总书记讲的那样,它有着丰盛的政策内涵。第一轮“土地承包期15年不变”是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到1993年中央感觉到第一轮承包已经快要到期,所以1993年中央十一号文件中又提出这轮承包到期之后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这样合起来就是45年时间。到明年农村改革40年了,许多农民都在关注第二轮承包到期之后怎么办。
第三,总书记特殊强调农民家庭承包土地之后可以自己经营,也可以流转给别的经营主体经营,土地经营权流转对于发展示代农业、进步农业效力显然有着踊跃意义。但是农民承包的土地流不流转,流转给谁,怎么流转,所有都应该由农民决定,而不能由行政机关强行推进。
2017年11月29日,当时身为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陈锡文在“《财经》年会2018:猜测与战略”发表宗旨报告,他表示,乡村振兴是关系中国全面发展,并终极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大事。
第二,在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中,人口上亿的实在只有两个国家,一个是美国,一个是日本。美国有3亿多人,还不到中国人口的零头,日本只有1.2亿多,只相当于中国总人口的9%。所以他们国家的发展法则不见得跟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雷同。领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和印度离现代化还有相称的间隔。
3月19日,中农办原主任、全国政协原常委陈锡文被任命为十三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
原题目:“三农”老兵陈锡文的新角色
曾经有这样一些谈论,认为在产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世界各国乡村都是注定要衰落的,为乡村衰落而担心是杞人忧天,感到这是一个必然规律。但这里有两个问题要提出来探讨。
报告中全面阐述了下一步如何推进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系统、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撑保护制度,发展多种情势的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特别是明确提出要使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有效连接。